电竞:如同走钢丝般的挑战与机遇
杭州,2025年9月26日——在杭州电竞中心,一场历史性的胜利刚刚发生。一块总面积达202平方米的巨型斗屏记录了这一刻:6名20岁出头的中国青年以2∶0的比分击败马来西亚队,赢得王者荣耀亚运版本项目的冠军,成为亚运史上首批电竞金牌得主。
这次胜利不仅标志着电竞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亚运会,更是将电子竞技这一新兴运动推向了国际体育舞台。面对电竞入亚这一重大变革,社会各界既有热盼,也不乏冷眼。
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江曾比喻,电竞产业就像一个没有骨骼的肉体,而进入亚运会,则相当于为其植入骨骼。他认为,电竞产业虽然发展迅速,但缺乏正式的认可。如今,电竞入亚,正是一次被正式“看见”的机会。
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曾撰文指出,电竞入亚可能会让一些孩子误认为玩游戏就是学习,电子竞技就是体育,进而沉迷其中。陈江则认为,开设电竞相关课程,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子游戏的发展规律,培养成熟健康的游戏观。
5年间,电竞从“实习”到“转正”,完成了蜕变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“电子竞技运营师”和“电子竞技员”列为新职业。然而,电竞的关注度和知晓度并不相等,舆论场上对电竞的争议也从未停止。
陈江认为,电竞入亚正是一个契机,一方面,亚运金牌能展现电竞积极、正向的一面;另一方面,电竞选手的职业竞技状态、高频训练强度和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“劝退”作用。
小路(化名)曾辗转3个不同类型的电竞俱乐部,见证了太多年轻人在这个行业里打拼。他认为,电竞选手需要具备极高的反应力和手速,而训练强度之大,甚至让选手们需要在训练结束后统一收手机。
“夺冠的选手,我没见谁开心能超过3天。”小路说。他认为,电竞选手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不断更新的游戏,还有自己“被迭代”的危险。
小路表示,电竞和竞技类游戏看似相似,实则截然不同。电竞选手需要学会面对失败,找到问题,解决问题,在比赛中呈现出一定水平的表现。
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、运动心理学专家毕晓婷认为,电竞选手和网瘾少年的最大区别在于目标是否明确,以及是否知道需要做哪些正确的事情去改变自己。
国际奥委会电子竞技委员会成立,电竞入奥前景备受关注。然而,从国际奥委会的谨慎态度可以看出,电竞进一步“正名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京炜表示,电竞产业是一条特别长的产业链,每个环节都应该有行业的伦理规范,争取社会认同需要共同努力。
电竞入亚,为从业者带来了机遇,同时也带来了挑战。未来,电竞能否“正名”,还需从业者共同努力,担负社会责任,推动行业健康发展。